龙气测量仪已经研制成功,2019年已经授权国家专利!
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真实内涵
作者:杨学军 在本体上知行本是合一的,只不过为私欲所隔断。 这就是王阳明所谓“知行合一”的理论根源,并非现代人所解释理论联系实际。 中国古代是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西方认知学的,因为古代中国的哲学 的认知是通过观像的整体观来认识世界的。人和天的关系就成了认识世界 的中心,于是无论什么都打上天人合一的观念,练功,房事,居室风水 都要符合天道。 王阳明心学中,心和天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古人认为“人心通天,心本是天”,儒家讲究以人应天! 王阳明心学当然是对心而言的,所以知行合一也是对天人合一而言,而非理论和实践的关系。 具体而言:知行合一是针对修心而言,儒家修品和气功是合二为一的, 可是有些人把修品的“行”和气功 的“知”分开了。那就出现 生活中不能练功的支离破碎(没法真正天人合一),只有气功的 顿悟,而不去实修,就不“诚”了。 儒家修养功夫讲究的是人心与道心的合一,合一之处便是纯呼天理没有半丝人欲在里面。 这就是儒家十六字真传的“允执厥中”的内涵。宋儒明儒都遵循这一个比道家,佛家要早 一千多年的真传。儒家十六字真传非孔子所产,而是再比孔子还要早一千多年。 "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。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"这十六字载《尚书--大禹谟》,是我国上古 时期有道明君大舜传禹王的修心之法,也是中华文化经典中记载的最早的心法,早于老子 与释迦心法一千多年,被历代明师高贤称作十六字心法。 这十六字心传被儒家尊为十六字真传,又被称为“道统心传”,“允执厥中”是最早关于 “中”的记载,对于道家老子“多言数求,不若守中”是从“道统心传”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。 孔子的“中庸之道”也是集成了上古文化的结果,并非原创。本质上“中庸之道”就是“太极之道”, 太极一词是孔子所发明的,道家引用了这一文明成果。 人心对声色货利的欲望追求而产生贪嗔痴爱的念头,极大地危害着至善本性(道心),昧天 良于昏暗不明之中,使妙明道心的明度逐渐微小,如乌云蔽日,暗淡无光,从而丧失理智, 一念之差,悔恨千古,所以说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。(引用) 王阳明立言的宗旨就是要我们通过,把“知”和“行”合起来,克制私欲达到——人心与道心 的合一,俗称“天人合一”这是中华民族的最高追求。 天人合一来源于伏羲观像法,也就是观察和学习上天之道。而非道家或儒家,以人心合天心工夫天人 合一为此为最高之综合原理,与最高之相应原理,王阳明“知行合一”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——克制 私欲以人应天,王阳明的“良知”学说和“知行合一”是互为表里的,不可分割的,王阳明的立志的解释 也体现了这一点(《传习录》中说:念念存天理就是立志)。 综上所述,王阳明是一个综罗百代的人物,是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巨人,明清六百多年杰出人物 首屈一指的只有王阳明,北宋以来“敬﹑义夹持明诚两进”讲功夫上的争端在阳明手里算是归一了。 阳明心学是和佛道两家并立的修身养性的学问,儒家修养功夫在王阳明手里重新恢复了昔日的光芒。 王阳明超过朱熹的地方在于“心无体,以天地万物的感应是非为体”这一句话很关键,因为 他强调了天人感应(天人合一)这一道统心传。“中”(王阳明称良知)就是天人感应的产物。 我在自己的悟道歌(原文载于《入道之难:我的二十年风雨气功路》)学习的体会写下来: 不修之修意为先,事事能定明中庸。 无我无物为合一,有我有物谓格物。 得意忘形为致知,正心诚意在得“中”。 以事为修要在定,不动心为第一关。 读书识理为辅助,通情达理既修儒。 此文“有我有物谓格物”就是强调天人感应(有我有物),我说格物就是造道,就是天人感应。 照儒家的习惯这算立言吧?我认为功夫修养之要在于“存诚”。
友情链接:你好网 今日头条 萧山19楼 收录网 海外网 柳叶刀 东方财富网 中国网联网 中国侨网
版权所有: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网(滴天翠),抄袭侵权必究。
香港研究会地址:香港灣仔灣仔道165號樂基中心14楼1405室
国内联络:0571—82061369 电子邮箱:120481436@qq.com